行業新聞
鹽堿地長出“世界軸承超市”[組圖]
.jpg)
.jpg)
煙店軸承市場
煙店,一個偏居于魯西北的普通小鎮,同時也是全球軸承市場的“華爾街”在這里,幾乎任何型號的軸承都可以找到。
在臨清市汽車站,只需花5元錢,便可坐上駛向離市區三十公里外的煙店鎮的汽車,這路汽車,和電影《人在囧途》里王寶強坐的不時熄火的那輛老公共汽車幾無二致。
地圖上,煙店鎮地處聊城所轄臨清市的西南部,位于兩省(山東河北)、三市(聊城、邯鄲、邢臺)、四縣(臨清、冠縣、臨西、館陶)交界處,省道315穿境而過,是全國聞名的軸承集散地,擁有全國Z大的軸承專業批發市場。
下車時,記者仍不能把眼前的不起眼甚至有些亂的鄉鎮場景和“中國軸承城”聯系起來。從戴著“假冒偽劣”帽子到軸承巨頭爭奪的要地,中國Z大的軸承市場在煙店這片鹽堿地上如何生發的?貧瘠的土地究竟孕育過什么樣的財富傳奇?
A
10萬客商涌入小鎮
4月12日,已經近黃昏,記者在一家門頭看到店老板在翻譯人員的協助下,正在和來自埃及的客商談生意。
走在招牌林立的市場里,聽煙店鎮鎮長李懷國介紹,煙店軸承專業批發市場形成于上世紀80年代,“從Z初的地攤式、90年代的大棚式,發展到現在以樓房門店為主的經營模式。”
李懷國說,1999年煙店鎮政府建起了軸承工業園。2000年,煙店鎮又與浙江蕭山的一家公司合作,投資1.2億元,把棚架式土臺子的交易市場改為樓房門店式的交易場所。煙店鎮目前的年軸承產量已達到20億套,占全國產量的20%。
走在市場里,從這些經銷商打出的招牌可以看出,煙店所經營的軸承門類齊全,基本上涵蓋了工業生產的各個方面。同時他們所經營的軸承品牌眾多,從品牌到國內知名品牌,甚至國內二線軸承品牌在這里都能找到蹤跡。
除了感受到軸承的“全”,還能感受到市場的擁擠,李懷國告訴記者,“中國煙店軸承博覽城正在建設中,將于6月底投入使用。”
博覽城離市場不遠,記者在施工現場看到,主體工程已經竣工。
煙店鎮的一份關于軸承特色產業發展的匯報材料里這樣記錄:軸承市場占地1000余畝,建筑面積40多萬平方米,建有樓房經營門店3100套,經營型號10000余種,全國各大軸承廠家均在此設有直銷處或分公司,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及東南亞、歐美等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市場年交易額100多億元。
材料中還提到,“力爭‘十二五’期間軸承市場規模擴大兩倍,總面積達到2600畝,市場年交易額達到160億元。”
“每周都有一次‘大集’,市場上的人流有8萬-10萬人。”夜色降臨,記者坐車離開市場的時候,也感受到擁堵的車流,卻少見紅綠燈,李懷國介紹,“目前,煙店的交通問題也在整頓中。”
與此相對應的是,煙店鎮新汽車站,在這里,幾乎能坐上到達全國各地的汽車,這在一個小鎮還算是個驚喜。
B
鹽堿地催生財富基因
這是一片位于山東、河北兩省交界地的鹽堿地。
在地圖上看煙店鎮,西部和北部靠漳衛河與河北省的館陶縣、臨西縣相望,南部與冠縣的北陶鎮相鄰,東面與臨清的唐園鄉、潘莊鎮接壤,整個版圖呈東北、西南狹長狀,南北直距15公里,東西直距3公里,總面積4900公頃,鎮駐地距臨清市區27公里。
如今,鹽堿地得到很大的治理,但記者詢問煙店鎮的農民,他們還能唱出當時的民謠:“出村往外瞧,一片白面瓢,神仙來種地,難拿二成苗”。
50多歲的山東哈魯軸承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立祥是批“倒賣”軸承的煙店人,上世紀80年代,正趕上國家機電產品大報廢,有些外地人就買回報廢產品回臨清加工,然后賣到外地,或者到集市上擺攤賣掉。張立祥告訴記者,Z初的軸承交易市場不在煙店,“那時是在臨清一中的北門有個市場。”
倒賣軸承,在當時算“投機”行為,而且在交易的軸承又是翻新的產品,于是開始遭到執法部門的追查。為躲避檢查,市場幾經“轉移”,Z終在煙店鎮落了腳。
李懷國對于這段歷史并不回避,“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進程。”他還跟記者解釋,市場轉移到煙店的原因,“煙店鎮屬于監管很松的地帶。加之煙店地處鹽堿區,經濟落后。”市場轉到煙店后,由于當地農民收入低,勞動力便宜,漸漸地加工地點也向煙店轉移。
軸承轉移,把煙店轉成了世界軸承集散地,煙店軸承產業在經濟發展中切實起到了龍頭帶動作用,稅收額已占到當地稅收總量的90%以上,該鎮每個村都有一批從事軸承及相關產品加工營銷的業戶,煙店人也富裕起來了。
記者在煙店看到,不少煙店人家里都有私家車。李懷國告訴記者,“哪里有軸承,哪里就少不了煙店人”,據統計,長期駐守在外的經銷人員達萬人之多,他們高舉著“煙店軸承”的金字招牌,讓煙店這個偏僻的北方小鎮,名揚天下。
因為軸承銷往全世界,出國旅游對于很多煙店人來講稀松平常,“很多煙店企業家十幾年前就有本護照。”張立祥告訴記者。
C
摘掉“假冒偽劣”的帽子
年近40歲的、煙店鎮宇捷軸承有限公司總經理蔡梅貴就是一個“壞小孩”,出生在南方的他,十幾歲便來到煙店倒賣軸承,“這也讓我賺到了桶金。”
張文祥也認同這樣的說法,1982年的時候,張文祥就成了“萬元戶”,“但也瞎了很多錢,因為很多企業在倒閉。”
那是一段特殊的時期,也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個段子,上世紀90年代初,濟南軸承廠一位被抽調去煙店參加“暗訪”的質檢工作人員竟然在一個業戶攤位上發現了蓋著他自己名章的合格證,而軸承明顯是假的。業主說,軸承是一樣的,但商標和合格證可以根據客戶要求隨意訂做,也就是說,“你能買到你想要的任何品牌的軸承”,當然貨不能保證是真的。
“這已經是過去的事情了,但確實給煙店戴上了‘壞小孩’的帽子。”李懷國笑著告訴記者,接下來便是一系列的清理整頓。
現在,煙店軸承市場已經成了名副其實的軸承集散基地,就連煙店的房價也在軸承市場的帶動下漲到了每平方米3000元左右,相當于其他相鄰鄉鎮的6倍。
做大了的企業開始有意識地打造屬于自己的品牌。煙店目前已經有20余家企業注冊了自己的商標,但這些商標并不是都得到了廣泛的使用。
“煙店原來不好的名聲影響著這一地域軸承產品的形象,但煙店人靠努力摘掉了‘假冒偽劣’的帽子。”蔡梅貴告訴記者。
D
學會“傍大款”
2000年開始,軸承業眾多的“大哥級”企業紛紛搶灘煙店。
哈軸集團是國內家看中煙店這個地方和背景的“正規軍”,而隨著“哈老大”的下嫁,全國軸承業的大腕級企業也紛紛來到煙店辦廠設點,搶占市場先機。由哈魯、同力、魯寰、易鑫、奧利達等公司所代表的煙店軸承“新生代”力量已成為煙店軸承制造業的中流砥柱。現在,被煙店鎮列入17家大企業名單的軸承廠年銷售收入都超過了1000萬元,其中年銷售收入Z高的公司已經超過1億元,這個數字即便在整個山東軸承行業也不顯得遜色。
“公司當時落戶在煙店鎮而不是其他地方,看重的就是煙店專業、完整的產業鏈,在這里軸承的每種型號、每種配件都可以輕松獲得,這種特色化、專業化的產業集群,大大降低了公司的配套成本。”蔡梅貴帶記者參觀廠房的時候,跟記者說了句心里話。
特寫
30年往事:
從農民到董事長
張立祥,鹽堿地上地道的農民。
他遞給記者的名片上寫著:山東哈魯軸承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30年前,他騎著自行車,馱著200多斤的軸承去湖北襄樊賣,在1982年,他就成了標準的“萬元戶”。“那時有一個月賣四五萬塊錢,看30%的利。”
2001年,總投資1600萬元的哈魯軸承公司在煙店成立,哈軸集團持有其39%的股份。張立祥告訴記者,“當時談了好幾個月,談了十幾次。”
就在今年4月12日晚19:00,張立祥還在和來自埃及的客戶談訂單,“因為有半年沒有給埃及供貨了,這是老朋友,只能答應他了。”記者看到那位來自埃及的客戶著急地都要扔出3萬美元現金來“公關”了。
張立祥笑笑說,“真是很為難,去年12月就不接訂單了,訂單太多,加上用工荒,忙不過來。”張立祥估算了一下,大約要到今年十月份才能再接新的訂單。
張立祥輕松地跟記者談他的國外客戶來中國的情況,以及他去世界各地的見聞,“迪拜去多少次,也值得再去。” (本文來源:山東商報 )
在臨清市汽車站,只需花5元錢,便可坐上駛向離市區三十公里外的煙店鎮的汽車,這路汽車,和電影《人在囧途》里王寶強坐的不時熄火的那輛老公共汽車幾無二致。
地圖上,煙店鎮地處聊城所轄臨清市的西南部,位于兩省(山東河北)、三市(聊城、邯鄲、邢臺)、四縣(臨清、冠縣、臨西、館陶)交界處,省道315穿境而過,是全國聞名的軸承集散地,擁有全國Z大的軸承專業批發市場。
下車時,記者仍不能把眼前的不起眼甚至有些亂的鄉鎮場景和“中國軸承城”聯系起來。從戴著“假冒偽劣”帽子到軸承巨頭爭奪的要地,中國Z大的軸承市場在煙店這片鹽堿地上如何生發的?貧瘠的土地究竟孕育過什么樣的財富傳奇?
A
10萬客商涌入小鎮
4月12日,已經近黃昏,記者在一家門頭看到店老板在翻譯人員的協助下,正在和來自埃及的客商談生意。
走在招牌林立的市場里,聽煙店鎮鎮長李懷國介紹,煙店軸承專業批發市場形成于上世紀80年代,“從Z初的地攤式、90年代的大棚式,發展到現在以樓房門店為主的經營模式。”
李懷國說,1999年煙店鎮政府建起了軸承工業園。2000年,煙店鎮又與浙江蕭山的一家公司合作,投資1.2億元,把棚架式土臺子的交易市場改為樓房門店式的交易場所。煙店鎮目前的年軸承產量已達到20億套,占全國產量的20%。
走在市場里,從這些經銷商打出的招牌可以看出,煙店所經營的軸承門類齊全,基本上涵蓋了工業生產的各個方面。同時他們所經營的軸承品牌眾多,從品牌到國內知名品牌,甚至國內二線軸承品牌在這里都能找到蹤跡。
除了感受到軸承的“全”,還能感受到市場的擁擠,李懷國告訴記者,“中國煙店軸承博覽城正在建設中,將于6月底投入使用。”
博覽城離市場不遠,記者在施工現場看到,主體工程已經竣工。
煙店鎮的一份關于軸承特色產業發展的匯報材料里這樣記錄:軸承市場占地1000余畝,建筑面積40多萬平方米,建有樓房經營門店3100套,經營型號10000余種,全國各大軸承廠家均在此設有直銷處或分公司,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及東南亞、歐美等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市場年交易額100多億元。
材料中還提到,“力爭‘十二五’期間軸承市場規模擴大兩倍,總面積達到2600畝,市場年交易額達到160億元。”
“每周都有一次‘大集’,市場上的人流有8萬-10萬人。”夜色降臨,記者坐車離開市場的時候,也感受到擁堵的車流,卻少見紅綠燈,李懷國介紹,“目前,煙店的交通問題也在整頓中。”
與此相對應的是,煙店鎮新汽車站,在這里,幾乎能坐上到達全國各地的汽車,這在一個小鎮還算是個驚喜。
B
鹽堿地催生財富基因
這是一片位于山東、河北兩省交界地的鹽堿地。
在地圖上看煙店鎮,西部和北部靠漳衛河與河北省的館陶縣、臨西縣相望,南部與冠縣的北陶鎮相鄰,東面與臨清的唐園鄉、潘莊鎮接壤,整個版圖呈東北、西南狹長狀,南北直距15公里,東西直距3公里,總面積4900公頃,鎮駐地距臨清市區27公里。
如今,鹽堿地得到很大的治理,但記者詢問煙店鎮的農民,他們還能唱出當時的民謠:“出村往外瞧,一片白面瓢,神仙來種地,難拿二成苗”。
50多歲的山東哈魯軸承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立祥是批“倒賣”軸承的煙店人,上世紀80年代,正趕上國家機電產品大報廢,有些外地人就買回報廢產品回臨清加工,然后賣到外地,或者到集市上擺攤賣掉。張立祥告訴記者,Z初的軸承交易市場不在煙店,“那時是在臨清一中的北門有個市場。”
倒賣軸承,在當時算“投機”行為,而且在交易的軸承又是翻新的產品,于是開始遭到執法部門的追查。為躲避檢查,市場幾經“轉移”,Z終在煙店鎮落了腳。
李懷國對于這段歷史并不回避,“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進程。”他還跟記者解釋,市場轉移到煙店的原因,“煙店鎮屬于監管很松的地帶。加之煙店地處鹽堿區,經濟落后。”市場轉到煙店后,由于當地農民收入低,勞動力便宜,漸漸地加工地點也向煙店轉移。
軸承轉移,把煙店轉成了世界軸承集散地,煙店軸承產業在經濟發展中切實起到了龍頭帶動作用,稅收額已占到當地稅收總量的90%以上,該鎮每個村都有一批從事軸承及相關產品加工營銷的業戶,煙店人也富裕起來了。
記者在煙店看到,不少煙店人家里都有私家車。李懷國告訴記者,“哪里有軸承,哪里就少不了煙店人”,據統計,長期駐守在外的經銷人員達萬人之多,他們高舉著“煙店軸承”的金字招牌,讓煙店這個偏僻的北方小鎮,名揚天下。
因為軸承銷往全世界,出國旅游對于很多煙店人來講稀松平常,“很多煙店企業家十幾年前就有本護照。”張立祥告訴記者。
C
摘掉“假冒偽劣”的帽子
年近40歲的、煙店鎮宇捷軸承有限公司總經理蔡梅貴就是一個“壞小孩”,出生在南方的他,十幾歲便來到煙店倒賣軸承,“這也讓我賺到了桶金。”
張文祥也認同這樣的說法,1982年的時候,張文祥就成了“萬元戶”,“但也瞎了很多錢,因為很多企業在倒閉。”
那是一段特殊的時期,也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個段子,上世紀90年代初,濟南軸承廠一位被抽調去煙店參加“暗訪”的質檢工作人員竟然在一個業戶攤位上發現了蓋著他自己名章的合格證,而軸承明顯是假的。業主說,軸承是一樣的,但商標和合格證可以根據客戶要求隨意訂做,也就是說,“你能買到你想要的任何品牌的軸承”,當然貨不能保證是真的。
“這已經是過去的事情了,但確實給煙店戴上了‘壞小孩’的帽子。”李懷國笑著告訴記者,接下來便是一系列的清理整頓。
現在,煙店軸承市場已經成了名副其實的軸承集散基地,就連煙店的房價也在軸承市場的帶動下漲到了每平方米3000元左右,相當于其他相鄰鄉鎮的6倍。
做大了的企業開始有意識地打造屬于自己的品牌。煙店目前已經有20余家企業注冊了自己的商標,但這些商標并不是都得到了廣泛的使用。
“煙店原來不好的名聲影響著這一地域軸承產品的形象,但煙店人靠努力摘掉了‘假冒偽劣’的帽子。”蔡梅貴告訴記者。
D
學會“傍大款”
2000年開始,軸承業眾多的“大哥級”企業紛紛搶灘煙店。
哈軸集團是國內家看中煙店這個地方和背景的“正規軍”,而隨著“哈老大”的下嫁,全國軸承業的大腕級企業也紛紛來到煙店辦廠設點,搶占市場先機。由哈魯、同力、魯寰、易鑫、奧利達等公司所代表的煙店軸承“新生代”力量已成為煙店軸承制造業的中流砥柱。現在,被煙店鎮列入17家大企業名單的軸承廠年銷售收入都超過了1000萬元,其中年銷售收入Z高的公司已經超過1億元,這個數字即便在整個山東軸承行業也不顯得遜色。
“公司當時落戶在煙店鎮而不是其他地方,看重的就是煙店專業、完整的產業鏈,在這里軸承的每種型號、每種配件都可以輕松獲得,這種特色化、專業化的產業集群,大大降低了公司的配套成本。”蔡梅貴帶記者參觀廠房的時候,跟記者說了句心里話。
特寫
30年往事:
從農民到董事長
張立祥,鹽堿地上地道的農民。
他遞給記者的名片上寫著:山東哈魯軸承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30年前,他騎著自行車,馱著200多斤的軸承去湖北襄樊賣,在1982年,他就成了標準的“萬元戶”。“那時有一個月賣四五萬塊錢,看30%的利。”
2001年,總投資1600萬元的哈魯軸承公司在煙店成立,哈軸集團持有其39%的股份。張立祥告訴記者,“當時談了好幾個月,談了十幾次。”
就在今年4月12日晚19:00,張立祥還在和來自埃及的客戶談訂單,“因為有半年沒有給埃及供貨了,這是老朋友,只能答應他了。”記者看到那位來自埃及的客戶著急地都要扔出3萬美元現金來“公關”了。
張立祥笑笑說,“真是很為難,去年12月就不接訂單了,訂單太多,加上用工荒,忙不過來。”張立祥估算了一下,大約要到今年十月份才能再接新的訂單。
張立祥輕松地跟記者談他的國外客戶來中國的情況,以及他去世界各地的見聞,“迪拜去多少次,也值得再去。” (本文來源:山東商報 )
發布時間:2011-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