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新聞
用中國軸承轉動中國未來
二戰期間,德國轟炸蘇聯的首要目標就是軸承廠,軸承于國家經濟的重要可見一斑。對于現代工業而言,沒有軸承,機器就無法運轉,生產就無法進行。
新中國成立初期,機械部專門設立軸承局,并在全國范圍內布局了“三大十六強二十四企業”,瓦軸即為“哈瓦洛”(哈爾濱、瓦房店、洛陽)三大軸承企業之一。從2000年起,國內軸承市場格局發生了很大變化:一方面,國內軸承企業從Z初的不到100家猛增到上千家,價格成為主要競爭手段。另一方面,國外軸承產品大舉涌入,我國每年進口軸承產品以35%的速度遞增。
當時的瓦軸集團依然占據著國內把交椅,但是,產品大多徘徊在市場低端。在完成了裁員增效、主輔剝離等一系列歷史任務后,瓦軸開始醞釀“新生”。
三年再造一個新瓦軸
在工業領域,有轉動的地方就會有軸承,瓦軸的高端市場在哪里?瓦軸集團為自己的未來設計了兩個方向:一是研發國家16個重大技術裝備領域配套軸承產品,替代進口;二是發展國家清潔能源急需的軸承,風電裝備軸承是其一。
3年時間里,瓦軸集團投資21億元建設了“瓦軸集團精密技術與制造工業園”和“精密技術與制造(大連)產業園”,實現了高端軸承產品產業升級,改變了我國許多重點領域關鍵技術裝備上的高精密、高可靠性、高轉速軸承長期依賴進口的狀況,實現了核心部件的國產化。
目前,瓦軸集團已經建成全球軸承品種Z多、生產規模Z大、配套機組Z全、發電功率Z大的風力發電軸承生產基地,現已為1萬臺大功率風電機組配套,在設計研發、工藝制造、檢測試驗三大技術領域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具備全球僅有的3家為5兆瓦風力機組配套軸承的能力。這一生產能力也迫使每臺風電機組的進口軸承價格由210萬元降低到60萬元。
令人振奮的是,軸承的國產之花也盛開在眾多曾經嚴重依賴進口軸承的行業:石化、鋼鐵、造船、港口機械、海洋工程、機床、精密裝備、大型工程機械、汽車和農業機械……所有國計民生的重要行業都有瓦軸努力的足跡。
與“十五”期末相比,瓦軸集團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111.4%,營業收入增長103.1%,利潤總額增長365%。近年來研發的新產品貢獻率達80%。瓦軸集團用國產化打破國外軸承的價格壟斷,每年為中國工業帶來200億元以上的直接經濟效益。
“自找苦吃”帶來的是實力
一個小小的軸承,蘊含著多種基礎學科理論和多種現代加工工藝,是一個國家綜合工業水平的體現。近幾年,瓦軸成功地研制了2000多種國外限制出口到中國的軸承產品,填補了國內空白,產品性能達到了先進水平,目前平均每天以兩種新產品的速度在擴大軸承配套領域。
耀眼數字的背后是痛苦的求索過程。用錢能買來設備,但買不來技術。副總經理姜偉回憶說,在風電軸承研發階段,每個集團領導負責督導一類軸承,那時,為了尋找一個又一個的關鍵技術,幾乎所有的領導和技術人員都吃住在廠里,每天都要無數次重復同樣的試驗。每一個新軸承都是在數萬次的試錯中誕生的。“痛苦”是這一過程給姜偉留下的Z深印象。
當然,“自找苦吃”為瓦軸帶來的是實力。瓦軸集團通過產業升級,全面提高了軸承產品的精度標準和壽命標準,解決了許多困擾軸承工業發展的共有技術難題。先后承擔國家及行業標準200余項,帶動了整個軸承行業的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
目前,瓦軸集團已經初步掌握了軸承研發多學科的基礎研究,擁有中國軸承工業的國家大型軸承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級技術中心和通過國家實驗室認證委認可的軸承產品檢測試驗中心,綜合技術開發能力在全國機械工業排名前30位,代表了中國軸承工業的技術研發能力和產品制造水平。
做有名有姓的軸承
與國外高端軸承相比,中國軸承大多處于技術的低端,而且沒名沒姓,只有一個共同的名字:中國軸承。為了樹立自己的品牌,也為了改變中國軸承的形象,瓦軸集團在提高技術含量的同時,也在市場上提升著品牌價值。
2004年,在雄厚的研發實力的支撐下,ZWZ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但是ZWZ的真正內涵是什么?客戶為什么購買ZWZ軸承?ZWZ軸承的優勢在哪里?董事長王路順再一次陷入思考,他提出:ZWZ在制造軸承的同時,要研發軸承,更要為用戶選擇軸承、配送軸承。創新要沖出實驗室,創新的出發點和歸宿都要放在市場上。他出人意料地拋出了一個讓同行、讓客戶震驚的“撒手锏”——為用戶提供十項增值服務。
“要不斷地提供驚喜,才能贏得更多的客戶。” 這是瓦軸提出“十項增值服務”的初衷,核心是企業圍著用戶轉。正是這些可為用戶節省人力、財力和時間的一組“套餐”,進一步凸現出今日瓦軸在國內軸承界的頂尖地位。面臨國外強手與產品大量涌入和國內民企紛紛崛起,此舉讓很多客戶喊出了“非ZWZ產品不用”的口號。
2007年,瓦軸集團與國內一大型鋼鐵企業簽訂了新的銷售協議,今后,軸承銷售費用將不再按軸承的數量結算,而是按一條軋鋼生產線的鋼產量進行結算。用戶只需按照鋼產量的比例提供給瓦軸一定的費用,那么用戶所有需要更換的軸承全部由瓦軸來提供,即使超過了這個費用,也全部由瓦軸來承擔。因為有足夠的技術支撐,瓦軸敢于采用這種“噸鋼承包”法,這為鋼鐵企業節約軸承消耗費用30%以上。
瓦軸發展的根本是靠市場,沒有市場就沒有改造,沒有市場就沒有發展。王路順說,瓦軸在產品結構調整的同時進行市場結構的調整,從而改變了過分依賴于單一的市場和老市場比重過大的局面,形成多層次、多渠道的市場格局,進入了高檔次市場。
面對“十二五”,王路順依然不敢輕松。目前,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已經深深吸引了世界軸承巨頭的注意,同時,中國整機組裝能力強、零部件配套能力弱的現狀也給他們提供了巨大的市場空間。近年來,這些軸承巨頭正在加緊中國本土化的進程,目前在中國獨資設廠已經超過40家,而這些工廠的產品也在進行著全領域的布局。王路順說,市場只給了瓦軸兩年的準備時間,瓦軸正在實施制高點戰略,建設具有競爭力的大型軸承集團。(大連日報)
新中國成立初期,機械部專門設立軸承局,并在全國范圍內布局了“三大十六強二十四企業”,瓦軸即為“哈瓦洛”(哈爾濱、瓦房店、洛陽)三大軸承企業之一。從2000年起,國內軸承市場格局發生了很大變化:一方面,國內軸承企業從Z初的不到100家猛增到上千家,價格成為主要競爭手段。另一方面,國外軸承產品大舉涌入,我國每年進口軸承產品以35%的速度遞增。
當時的瓦軸集團依然占據著國內把交椅,但是,產品大多徘徊在市場低端。在完成了裁員增效、主輔剝離等一系列歷史任務后,瓦軸開始醞釀“新生”。
三年再造一個新瓦軸
在工業領域,有轉動的地方就會有軸承,瓦軸的高端市場在哪里?瓦軸集團為自己的未來設計了兩個方向:一是研發國家16個重大技術裝備領域配套軸承產品,替代進口;二是發展國家清潔能源急需的軸承,風電裝備軸承是其一。
3年時間里,瓦軸集團投資21億元建設了“瓦軸集團精密技術與制造工業園”和“精密技術與制造(大連)產業園”,實現了高端軸承產品產業升級,改變了我國許多重點領域關鍵技術裝備上的高精密、高可靠性、高轉速軸承長期依賴進口的狀況,實現了核心部件的國產化。
目前,瓦軸集團已經建成全球軸承品種Z多、生產規模Z大、配套機組Z全、發電功率Z大的風力發電軸承生產基地,現已為1萬臺大功率風電機組配套,在設計研發、工藝制造、檢測試驗三大技術領域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具備全球僅有的3家為5兆瓦風力機組配套軸承的能力。這一生產能力也迫使每臺風電機組的進口軸承價格由210萬元降低到60萬元。
令人振奮的是,軸承的國產之花也盛開在眾多曾經嚴重依賴進口軸承的行業:石化、鋼鐵、造船、港口機械、海洋工程、機床、精密裝備、大型工程機械、汽車和農業機械……所有國計民生的重要行業都有瓦軸努力的足跡。
與“十五”期末相比,瓦軸集團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111.4%,營業收入增長103.1%,利潤總額增長365%。近年來研發的新產品貢獻率達80%。瓦軸集團用國產化打破國外軸承的價格壟斷,每年為中國工業帶來200億元以上的直接經濟效益。
“自找苦吃”帶來的是實力
一個小小的軸承,蘊含著多種基礎學科理論和多種現代加工工藝,是一個國家綜合工業水平的體現。近幾年,瓦軸成功地研制了2000多種國外限制出口到中國的軸承產品,填補了國內空白,產品性能達到了先進水平,目前平均每天以兩種新產品的速度在擴大軸承配套領域。
耀眼數字的背后是痛苦的求索過程。用錢能買來設備,但買不來技術。副總經理姜偉回憶說,在風電軸承研發階段,每個集團領導負責督導一類軸承,那時,為了尋找一個又一個的關鍵技術,幾乎所有的領導和技術人員都吃住在廠里,每天都要無數次重復同樣的試驗。每一個新軸承都是在數萬次的試錯中誕生的。“痛苦”是這一過程給姜偉留下的Z深印象。
當然,“自找苦吃”為瓦軸帶來的是實力。瓦軸集團通過產業升級,全面提高了軸承產品的精度標準和壽命標準,解決了許多困擾軸承工業發展的共有技術難題。先后承擔國家及行業標準200余項,帶動了整個軸承行業的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
目前,瓦軸集團已經初步掌握了軸承研發多學科的基礎研究,擁有中國軸承工業的國家大型軸承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級技術中心和通過國家實驗室認證委認可的軸承產品檢測試驗中心,綜合技術開發能力在全國機械工業排名前30位,代表了中國軸承工業的技術研發能力和產品制造水平。
做有名有姓的軸承
與國外高端軸承相比,中國軸承大多處于技術的低端,而且沒名沒姓,只有一個共同的名字:中國軸承。為了樹立自己的品牌,也為了改變中國軸承的形象,瓦軸集團在提高技術含量的同時,也在市場上提升著品牌價值。
2004年,在雄厚的研發實力的支撐下,ZWZ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但是ZWZ的真正內涵是什么?客戶為什么購買ZWZ軸承?ZWZ軸承的優勢在哪里?董事長王路順再一次陷入思考,他提出:ZWZ在制造軸承的同時,要研發軸承,更要為用戶選擇軸承、配送軸承。創新要沖出實驗室,創新的出發點和歸宿都要放在市場上。他出人意料地拋出了一個讓同行、讓客戶震驚的“撒手锏”——為用戶提供十項增值服務。
“要不斷地提供驚喜,才能贏得更多的客戶。” 這是瓦軸提出“十項增值服務”的初衷,核心是企業圍著用戶轉。正是這些可為用戶節省人力、財力和時間的一組“套餐”,進一步凸現出今日瓦軸在國內軸承界的頂尖地位。面臨國外強手與產品大量涌入和國內民企紛紛崛起,此舉讓很多客戶喊出了“非ZWZ產品不用”的口號。
2007年,瓦軸集團與國內一大型鋼鐵企業簽訂了新的銷售協議,今后,軸承銷售費用將不再按軸承的數量結算,而是按一條軋鋼生產線的鋼產量進行結算。用戶只需按照鋼產量的比例提供給瓦軸一定的費用,那么用戶所有需要更換的軸承全部由瓦軸來提供,即使超過了這個費用,也全部由瓦軸來承擔。因為有足夠的技術支撐,瓦軸敢于采用這種“噸鋼承包”法,這為鋼鐵企業節約軸承消耗費用30%以上。
瓦軸發展的根本是靠市場,沒有市場就沒有改造,沒有市場就沒有發展。王路順說,瓦軸在產品結構調整的同時進行市場結構的調整,從而改變了過分依賴于單一的市場和老市場比重過大的局面,形成多層次、多渠道的市場格局,進入了高檔次市場。
面對“十二五”,王路順依然不敢輕松。目前,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已經深深吸引了世界軸承巨頭的注意,同時,中國整機組裝能力強、零部件配套能力弱的現狀也給他們提供了巨大的市場空間。近年來,這些軸承巨頭正在加緊中國本土化的進程,目前在中國獨資設廠已經超過40家,而這些工廠的產品也在進行著全領域的布局。王路順說,市場只給了瓦軸兩年的準備時間,瓦軸正在實施制高點戰略,建設具有競爭力的大型軸承集團。(大連日報)
發布時間:2011-05-06